教学思考
从课题到课例---教学实践者的足迹---王晓燕
日期:2011-05-04 责编:

从课题到课例---教学实践者的足迹

一节课,从认知到实践,其中的感受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经历的过程在实践中内化为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还是让我们从王晓燕老师的课-研课思课实施课反思这样一个过程来感受教学实践者的足迹吧……

磨课过程(王晓燕)

拿到课后头脑一片空白:

1、 教材看不到是什么版本,

2、 在他们那里是七年级的内容,在我们这里是八年级下期的内容

3、 本节课内容前后教材教学设计安排也是不知情

4、 我们的学生情况:八年级已经学过因式分解,七年级学生一年后这个时候才学习因式分解,

5|、离出发只有三天准备时间

唉,觉得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心里没底!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过程:最开始

1通过类比 的分解因数的过程分解

2、通过观察、比较整式乘法和整式乘法的逆过程,总结出因式分解的概念,并能初步认识多项式的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是互为逆过程

3、通过反复区分等式的左右之间的变形是整式乘法还是因式分解,强化对因式分解概念的认识,体会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之间的区别

4、通过运用整式乘法验证因式分解的正确性的学习过程,体会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之间的联系

5、通过对物理问题的解决体会分解因式在其它学习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目标中语言繁琐,不够简练。后改为:

1通过类比计算 会分解多项式 ,从而获得因式分解的概念

2、通过观察、比较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的过程,初步认识它们是互为逆过程运算

3、通过区分等式变形是整式乘法还是因式分解,强化因式分解的概念

4、通过运用整式乘法验证因式分解的正确性,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5、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体会因式分解的应用价值

目标太多,重点不突出,后改为:

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式左右两边式子的特征描述出因式分解的概念,

会判断一个等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

2、通过判断、观察、比较、验证等系列活动,辨析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之间的关系

二、课堂引入设计过程:

1 能被100整除吗?请说明理由

2、类比上述探究过程,你能把多项式 分解成几个整式的乘积吗?

感觉 的分解过于复杂,选择从 开始

1、快速计算 ,看我们谁算得又快又准!

2、类比上述探究过程,你能把多项式 分解成几个整式的乘积吗?

感觉在引课中没有体会到学习因式分解的作用是什么?,所以大胆地引出分式的约分来引出新课

1、 你会约分 吗?

2、 你看谁的计算简便

3、你会简化代数式 吗?

三、课堂过程

开始自学设计

1、计算下列各式:

2、那么根据1很容易得到

小组合作探讨下列问题:

上述1从左到右的变形是 运算

比较上述12的从左到右的变形过程,请你说说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的关

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对这两个问题模糊不清,问题台阶设置太高。问题问的过于笼统。后修改为:

1、计算下列各式:

上述等式从左到右变形是因式分解 (填序号)

小组合作探讨下列问题:

1)其余的等式从左到右变形是

2)结合等式左右两边的形式总结下面问题

是因式分解的等式左边是 右边是

是整式乘法的等式左边是 右边是

3)仔细观察(1)和(4),(2)和(6),(3)和(5)。

分析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关系是

发现学生不会看书,不会在书本中找到关键性语句,所以加上老师的指导,修改为:

认真阅读课本138---139页(截止到课内练习前),解答下面的问题。

1、完成下面填空

利用等式性质,很容易得到(2):

易得

易得

等式(1)(3)(5)从左到右变形都是整式乘法,分别运用了以前学过的:

)、( )、(

等式(2)(4)(6)从左到右变形是什么呢?

不是太清楚的话请再次回归课本寻找下面问题的答案

2、 用红笔在课本中圈点出因式分解的概念、再用红笔圈点出因式分解概念中的关键词

结合因式分解概念,上述等式(2)(4)(6)从左到右变形是

思考:

是整式乘法的等式左边是 几个整式的积 右边是 一个多项式

是因式分解的等式左边是 右边是

试一试:下面等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四、课堂练习选题方面

1、自开始局限于课本上练习:

2、后来觉得太局限于课本,并且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太紧密

所以自己编写一题:3、(师生对擂,要求1分钟写出答案)如上图,小明为学校设计一个环形花坛,环形内种植红色的花若大圆半径为12.5m,小圆半径为7.5m,则红色花所占的面积是多少?

3.14

3、后来总感觉的提议还是不够创新,这节课是代数范畴,代数学习纯粹的是介于数字之间,能否结合图形,体现数形结合呢?练习平方差公式,想到了下面问题:

1:如下图,边长为a的大正方形中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小颖将阴影部分拼成了一个长方形,你能表示出每个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吗?


你能得到一个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等式吗?

图一 图二

五、评价方面

1、一开始,知识设计“我闯关”游戏

2、后来觉得很单调,并且其他环节评价涉及不到,太拘泥于这一过关环节,所以就修改为,每个学习环节ppt都展示评价内容及其评价方式,从开始到结束,以积分制的形式累积在一起,当时上完后焦老师说:太单调了!,

3、在刚上汽车上时,易校口头交流评价方案的时候,易校说:你不觉得你太拘泥于分数了,数学课再以数字去体现学生评价,学生的新鲜感就不强了,这种方式语文课可以借鉴,你的数学课就得想其它方式了。

选择什么方式学生新鲜呢?

4、在火车上,我想到了评价,,,,之星。后来把文字该换过来,拿给易校看,易校看完说:你这不教数学课了,很生硬,也喧宾夺主,不知道你在上什么课!ppt满幅内容都是生硬的评价内容及评价之星。

5、换什么方式呢?想到了陈艳丽老师给我下载的书童标志,再加云彩等图案,把评价语言转化学生语言:我要当。。。。。之星,再配上书童标志,哇!极具亲和力!

课堂实录(王晓燕)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式左右两边式子的特征描述出因式分解的概念,

会判断一个等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

2、通过判断、观察、比较、验证等系列活动,辨析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之间的关系

上课!

同学们好,

请坐!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非常高兴能与大家相聚在美丽的上虞!

(齐答)。。。。。

如何得到的?

。。。。。

很好,先分解因数,后约掉公因数-------切换下一张

(举手)。。。。。

干脆漂亮!他是把这个数式分解因数---99100相乘,从而口算得到9900,又快又准非常简便!把一个数或数式进行分解因数从而简化运算,那么对于含字母的代数式是否也可以通过这种分解的方法简化代数式的运算呢?

例如:你能简化这个代数式吗?。。。。。。。

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我们今天的课堂------因式分解

,,,,,

学习目标

,,,,

第一环节: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认真阅读课本138----139页的内容,解答导学稿第一环节的问题。时间暂定10分钟

。。。。。。。

开始组内交流:时间暂定3分钟

1、带着你的问题请教同伴,看能否找到答案,

2、大家共性的问题,可以互相交换意见看能否解决

3、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

4、被批阅过的同学协助需要帮助的伙伴

1、中间挑同学上去书写检验过程,)

2、结合试一试,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效果。

(问题展示,说清问题的原因。。。。。。)

3、看这位同学的书写,有没有不妥或要补充的东西

。。。。

我们要规范书写,有理有据

。。。。

检验因式分解是否正确,只需要看等式右边的几个整式的积是否与左边的多项式相等

一个“倒过来”不就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了吗?

4、画图提问学生

这个图表再一次清晰呈现它们二者的关系是。。。。。。。对!互逆关系

5、关于此环节,你还有哪些疑问?.......

下面开始自我检测时间、暂定5分钟

前后互换,结合答案,进行批阅,好,交换

满分举手。。。。。。。分别得到一颗星

不是满分的同学,谁愿意谈谈自己的问题呢?

感谢你的诚恳,分享问题的过程也是我们再次自查的过程,再次感谢这位同学

地基打好了,它的承受能力到底有多大?来试试吧!

哦,差点忘了,还有个问题在苦苦等待着我们呢?他是谁呢?看课前引例

我们很厉害的呀!这可是我们下一章要学习的内容-----分式的约分呀

你们后续的学习情况中我可能了解不到,但就今天的表现,我更有理由相信,你们在以后的分式约分,分式加减等一系列有关分式的运算一定气贯长虹。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我们已经共行了40分钟,现在让我们慢慢回过头来,梳理一下思绪,总结方法,分享经验,让我们共同进入畅所欲言环节。

善于总结与反思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法宝!

让我们带着今天的经历迎接下一节课的提取公因式。

感谢同学们,期待我们下一次的相约!

下课

课后反思(王晓燕)

一、开课引例太快:

总是怕后面时间不够用!以至于学生没有进入状态开始新课,学生的学习感觉没有找到,反而还不明白这节课要干什么的时候已经开始了新课。

二、课堂评价要及时肯定,阶段总结。

在学生自学中,已经出现小高潮,在这一环节,没有把握好这个高潮,小老师的批阅没有给予评价和肯定,阶段性的评价不给于总结,学生很容易丧失对评价的热情,直接会降低学习的欲望和展示自己的积极性。

三、要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这样的学习方式不长进行

不知道该做什么?在我要求具体研讨内容时,强调不够,引导不到位,要求笼统,学生不太明白,问题没有完全呈现,可以说当时冷场有几分钟,在这个时候我开始紧张,开始不自信,觉得完了,肯定完了!接下来的补救措施没有及时跟上,

没有大胆调整教学设计,还是一如既往按预设计划进行,所以我感觉这种随机应变,及时调控课堂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四、自主学习要循序渐进

在学校导学稿实施了这么长时间以来,我好像就这节课才明白一直以来我的一个误区。我一直把自学任务放在一个固定环节“完全进行”,这在我们学校提前进行可以,因为他有充分时间作保证,但面临一个陌生的环境,一群陌生的学生,自主学习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可以贯穿课堂始终的,可以螺旋上升,一下子给学生的东西太多,虽然台阶设置很小,但内容量太大,所以一开始学生有点茫然,所以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学生有点力不从心。

观课反思(王晓燕)

本次活动听了两节课,银川市十中的刘静老师和青岛五十三中的臧伟强老师

感悟很多:

一、 两位老师在概念的生成这一环节均用了有20分钟,占了半节课。没有太多的华丽辞藻,没有太多的别开生面。有的只是不温不火,有条不紊。环节设计紧紧相扣,概念生成就像煲汤一样,小火慢炖,层层铺开,慢慢浮出水面。

二、 青岛老师的引课别开生面,,从介绍自己开始,紧抓学生眼球,到介绍自己学校吸引学生,到自然地引入实际背景,抽象成一个求面积的数学题,又简便计算引出因式分解。。。。

三、 青岛老师在概念生成后的判断下面式子是否是因式分解时,共涉及八个式子,在这八个式子中囊括了概念中容易涉及到的所有内容,分别从:整式,等式,多项式,整式乘积等四个方面层层铺开,很典型,能看出这位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策划,再一次利用练习对判断一个式子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进行方法总结:一看二验三判断。轻松自然,有根有据,条理清晰。

四、 这两位老师在后面练习提升环节选题新颖,例如青岛老师的“真假双胞胎”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学生的好奇眼神中再一次清晰概念,并且很自然拓展到分解因式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再例如银川老师在最后的一例中很自然利用因式分解把数与字母恰当的结合在一起,体会字母代表述数一种思想。这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体验。

总体来看,我下一步的努力还是要在设计教学思路和挖掘教材内容方面下功夫

要改变自己,要钻研教学,要有自己的东西,要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尤其是要具有原创风格!

豫ICP备17001450号-1   郑州市第三十四中学 ┋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红旗路73号  邮编450053  电话:0371-6594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