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思考
音乐课后反思---马丽老师
日期:2011-04-20 责编:

音乐课后反思

很仓促准备了一节课,很多东西没有细细琢磨,所以上完之后出现了很多问题。那么,这其中大部分是课前备课时就已经发现了的,但没来得认真考虑及或者没重视;另外一小部分,就是根本没想到,比如,根据本课可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自尊、自强、自立的民族意识等等。

课后,我心情很低落也很郁闷,对自己的表现也是非常不满意,感觉很多环节都没处理好……正当我心烦意乱之时,巧了,遇到了校长,交流了很多,这才使我恍然大悟。您的一番话,不仅为本节课,也给我今后的教学改进工作指明了方向。主要感触有两点:

一. 校长对音乐学科的关注,另我很感动。这不仅对我们学科,还有老师的成长都将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 观念的转变,对于目前音乐课的教学的改革至关重要------这也是我急需改进的地方和这节课失败的根本原因。 回顾音乐课改经历了“完全多媒体展示-----提倡教师个人展示”、“学科整合过多------突出音乐学科特点”、“音乐教学方式多样化------最好用音乐的方式解决音乐问题”、“一定要求学生达到教材预设的情感目标------不可能期望每一位学生单因为一首歌或一部音乐作品, 就一下子具有多么高尚的情操,要注重过程、防止口号过空、过大”等等的一系列变革。应该说,每一个观点都非常正确,有一定的道理,关键看你理解的是否透彻、在实施过程中怎样体现。

不可否认,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走了不少弯路,虽然也汲取了很多可贵的经验和教训,但现在看来还非常不够。尤其是我个人,虽然表面上很认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但行动上却显得相当滞后。例如,《雪绒花》这一个课主要以歌唱为主,目前我们音乐上经常使用的模式是“聆听感受----学生模唱整体旋律-----填词演唱-----有感情演唱”,那备课时我基本上也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可是,当时间不允许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选择抛弃后者。尽管,我平时也不是都按照这样做,因为觉得太照本宣科,或者再给我多些时间我可能会加入一些较深的情感的升华、会比这次上得好;但那些都是枝枝叶叶,它始终不是树干,在我的脑海中感情第一的观念还是没有真正形成,一切也不是围绕情感、价值观的挖掘为核心来展开的;反之,都是知识技能。可以想象,这样备出来的课难免会有些干涩,缺少生机。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也不是没有发现过,只是就像站在三岔口上的小孩,当她思想正在斗争、正在迷茫之时,如果有人给予指点、给予支持,她一定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跑得更快。因为,自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潮”的,而且喜欢追求完美。

反思之后,我总结了一下几点,重新调整了这节课。

在“聆听之后-----学生模唱之前”,原来学生对歌曲的兴趣,只是简单地取决于从音乐的角度讲这首歌是否欢快、是否好听。之后,再加入老师有感情的示范给予辅助,情感只是一句带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未免显得太过单调,太过被动,它忽略了情景的创设、情感的加入会有利于学生学唱。(尤其是情景创设不仅限于导入部分,它和情感的渗透都应该和知识技能一样,循序渐进得体现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不是每教一首歌都要先让学生模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比较熟悉的歌曲,可以直接唱词;不熟悉的可以先模唱旋律。

情感目标不能因为“不要求每位同学行动都要有体现”就不设定、不拔高。“润物细无声”,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调整措施:故事情节介绍后,提问学生里面包含的主要讯息→上校的特点,以及他在整部影片的唯一一首歌,就是《雪绒花》→这首歌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我们先聆听一下第一次的演唱→介绍第一次演唱的背景→学生聆听,初步感受歌曲情怀,思考问题→回答问题(1.上校为什么单单选这首歌送给孩子们?原因:旋律优美;他很爱国,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和他一样爱国……2.第一次:参与演唱的人员,烘托了一种什么氛围?对家人的爱、家庭的和谐)→带着这种种美好的感觉,一起学唱歌曲→老师用中文范唱,学生打开课本,心里默唱。→学生跟琴轻声唱前部分歌词,找一找难点,然后解决问题。→学生跟琴轻声唱后部分歌词,找一找难点,解决问题。→整体演唱→观看影片中第二次演唱《雪绒花》,与第一次对比(参与演唱的人员,烘托的气氛,以及在整部戏剧中造成的效果)→小结:同一首歌随着情节的发展与变化,所起的作用也不尽都相同→感情升华:对比中华民族,培养学生爱国、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有感情的再次演唱歌曲→小组练习,分层展示,评价→个人展示,并说明要表达的情感,评价→小结,下课。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感受,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请校长多多指点。当然,我也会在今后的工作与实践中多多学习、不断反思、积极探究、争取更大的进步……

马 丽

豫ICP备17001450号-1   郑州市第三十四中学 ┋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红旗路73号  邮编450053  电话:0371-6594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