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视角
自清自洁守廉,为国为民担责王海方
日期:2015-01-27 责编:

――观《鉴史问廉》有感

郑州市第三十四中学 王海方

八集电视片《鉴史问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鉴史问廉》主题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此片的问世更具现实意义。

纵观历史,“廉”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甚或是决定政权存亡、社会安定与否的主要因素。在历史的长河中,黎民百姓对“清官”寄予了很大的期望,顶礼膜拜,把改变自己厄运的全部希望托付之。

官员廉洁,不仅属于个人道德范畴,也是官德、官行的基本底线,他们代表了社会的正义和良知。“俭以养德”,多数“清官是“能官”,成就了丰功伟绩。“清官”的共同特质:

家国情怀。为国敢于担当,在国家危急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不畏惧艰难险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题为《石灰吟》的诗,是明朝中期著名民族英雄于谦19岁的作品。作者以石灰自喻,表明他忠心报国的壮志和永葆清白的品格。其后的许多仁人志士,都引此诗自励或励人,视之为做人的座右铭。

明正统年间,宦官当道,朝政腐败,蒙古瓦剌趁机南侵。土木堡一役,明朝五十万军队全军覆没,连明英宗都成了敌军的俘虏。这时京城一片惊乱,许多大臣主张迁都南逃。于谦临危受命,被继位的明代宗任命为兵部尚书,坚决主张抵抗,反对逃跑,响亮地提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亲自前往前线组织反击,指挥作战,终于转败为胜,挽救了明王朝,为保卫国家领土作出了巨大贡献。

于谦不仅政治上忠诚坚贞,而且个人生活也始终廉洁清白。他有一首《静夜思》的诗这样写道:功名富贵倘来物,壮气消沉土一丘。但令名节不堕地,身外区区安用求?可见他把荣华富贵视如尘土,却以名节操守高于一切,所以他做官几十年,从不利用职权谋置私产,连房子也没有一间。他特别痛恨贿赂之风,鄙视阿谀奉承,五十岁时由河南巡抚调任兵部,属下劝他依例准备一些土特产如蘑菇、线香之类,以作进京应酬之用,他则举起两袖笑道:我带有两袖清风啊!并当场赋诗一首,以表心迹: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表现了他清白廉洁和刚正不阿的品格。

悲悯情怀。以人民为重,写出天下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老先生,真正进行了践行。五十二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戍边。范仲淹能以身作则,将士没喝上水他从不说渴,将士没吃上饭他从不叫饿,朝廷赏赐给他的金帛都分发给将士。范仲淹赏罚分明,奖励勇猛杀敌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将领,对克扣军饷的贪污分子则当众斩首,毫不留情这样,在范仲淹的率领下,西北军中涌现出许多像狄青种世衡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范仲淹整肃吏治,凡贪官污吏该杀者杀、免职者免职。手下提醒说“你这一笔下去,不知有多少人家哭”,范仲淹说到:“让一家人哭比让一个地方老百姓哭好”。

至简情怀。个人生活朴素,心胸宽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贪不占,不追逐物质利益,赢得了人民的喜爱。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内乡县衙内,最吸引游客目光的要算悬挂在三堂前的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更是引起了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给市、县委书记吟诵过。这幅楹联的作者清康熙十九年内乡知县高以永作者身为地方官,能自觉与百姓一等,视百姓为衣食父母,的确难能可贵。高以永从内乡县离任时,随身行李只有几身欢喜衣服和几本书。

操守情怀。深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文化润泽、洗礼,自律性强,范家严格,闪现了人性的光芒。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发生了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拆让了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传承和创新中国的廉政文化,是时代的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当思之、践行之。作为守护在校园的教育工作者,应在校园内树立风清气正、崇尚正义、崇尚德善、崇尚真诚的校风,让师者以品行立德,以德树人;以规范立行,以法施教;以仁爱立教,以情育人!

2015.01

豫ICP备17001450号-1   郑州市第三十四中学 ┋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红旗路73号  邮编450053  电话:0371-6594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