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理论
中外现代教育理论简介(二)
日期:2015-01-06 责编:

. 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就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简言之,主体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其主要特征:凸显学生主体性、民主性、活动性、开放性。

 主体性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1、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在学校中首先是在过一种生活,学习是其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习不再只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而是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生活;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效或价值,不能只看其对未来生活的作用,必须同时看其现在对主体的意义。

  2、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

  只有承认教师与学生分别是教育过程中不同方面活动的主体,才能既明确教师的责任,又把教师和学生放在真正平等的地位上,使双方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

  3、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好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

  4、现代教育中应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育

  1、实现教学指导思想的真正转变,体现主体性教育的指导思想

  实施主体性教育,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课堂教学包括一系列的环节,都应落实学生主体性的指导思想,都应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口、动脑,从而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教学的成功。

  2、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教育必须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规律,开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并加以有效的规范、科学的组织正确的引导,从而诶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在时间上要有宽度、在活动上要有广度、在内容上有深度。

  3、联系学生生活,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教学活动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近感,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兴趣,使其热爱学习、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来源、应用、解决和现实生活相联系。

  4、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要勇于质疑问难、发表创见,教师要创设机会,灵活巧妙地加以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特别是学会思考、提问、交流。

  5、加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应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营造一种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教学心理环境。

  6、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经历过程,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随机地进行创新教育。在评价中,我们也应在民主性评价中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去发展、去分析、去论证,然后给以适当的评价或点拨。

  主体性教育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1、知识传授的中间人角色,即作为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向学生解释和讲解学习任务,将学生的注意和思维活动引向学习任务,向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2、研究者和实践者角色

  教师以研究者的角色去观察和研究学习过程,去研究学生的思维,发现最佳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实践和运用这些方法。

  3、教练员角色

  教师要以教练员的身份训练学生,指导学生练习,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情景,设置合适的问题,不断鼓励他们自己去思考和寻找解决办法。

  4、讨论参与者或主持人角色。

  六、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创新教育的含义

  创新是个体意义上的创新,即创新不创新是就他个人而言,而不是与别人比是否有所创新,一名小学生发现了他个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与科学家发现了人类未曾发现的东西,是等价的。创新教育就是要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上述新事物发展与变化的教育,它是主体活动、民主活动、互动性活动、独立自学活动。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前提是解放学生。

  创新教育的特征

  1、创新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智慧的教育

  2、创新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品质的教育

  3、创新教育必然是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教育

  4、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5、创新教育是全方位过程的教育

  6、创新教育是终生教育

  学校的创新教育内容

  (1)培养创新人格

  (2)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创新技能

  (4)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

  2.个性化原则

  3.自主性原则

  4.探索性原则

  5.开放性原则

  6.实践性原则

  7.民主性原则

  创新教育的内容

  高中阶段也叫做青年初期或者学龄晚期,是指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这一时朔。这是一个开始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独立思考的能力已经具备,知觉与观察更加全面深刻,注意范围已经达到了一般成人的水平,意义识记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思维有了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开始适应并乐于运用辩证逻辑思维。这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较以前复杂深刻得多。所以这个时期的创造性教育除了与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紧密联系外,还要力求丰富多彩,如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开办各类针对性强的讲座,组织各门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产生更大的自觉性与深刻性。

  创新教育,将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

  1.处处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功利性的,而是一种精神生活的追求。

  2.学生不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不能『扮演发号施令者的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让学生真正有一个 "亲自"思考问题的过程。

  3.教师不仅告知学生结果,还要告知产生这些结果的过程;不仅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产生这些知识的方法;不仅让学生知道答案,还要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仅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还要让学生亲自实践和操作。这样才能教会学生 "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

  4.教师从注重学生的统一性变为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创造的本质就是多样性、差异性和非重复性;创新教育客观上要求教师淡化标准答案,淡化统考的指挥棒作用,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思路去思考和回答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5.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和行为的惟一评判者。在创新教育中,除了尊重教师的评价外,还要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6.教师管理学生的方式应当充满民主的气氛。创新活动与专制的管理是不相容的。探究、冒险、提出新的想法、对失败和挫折的无所畏惧、尝试新事物后的喜悦等,都只有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实现。创新教育中的所有这些变化,将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弘扬与主体地位的确立。

  创新教育中如何对待所谓的中差学生?

  1.任何学生都有着不相同的发展潜力,仅仅根据考试成绩把学生定为中差生,从而忽略对他们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本身就是不正确的。考虑到学生的可发展性和他们全部潜能的激发,我们必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2.既然创新是有层次的,既然美好生活是创造得来的,既然日常生活与工作都需要人的创新精神,那么创新教育必然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涉及到教育的公平性原则问题。

  3.我们不应该着重于通过创新教育使所谓的中差生能发明创造什么,重要的是通过创新教育努力使学生形成更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的各种基本素质得到更大的提高。另外,在创新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新观念,所运用的各种新方法,所体现出来的新型人际关系,以及对待知识和学习的崭新态度,都会便所谓的中差学生变得更加热爱知识,更加热爱生活。

  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与模式

  (一)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

  创新教育实施策略多种多样,择其要者阐述如下:

  1.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发展策略。主要方法有:

  (1)动机激发

  (2)情境创设

  (3)多向互动

  2.以创新思维为主线的培养策略。创新思维训练的主要策略有:

  (1)问题解决

  (2)引导类比

  (3)发散思维训练

  (4)启发学生妙用转化

  3.优化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具有五个因素:

  (1)理论依据

  (2)教学目标

  (3)操作程序

  (4)操作管理

  (4)评价方法

  (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介绍

  1.――知互促式教学模式

  2.互动式教学模式

  3.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4.“三基一强化五阶段创造教学模式

  5.自学――指导式教学模式

  七.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维果茨基在这里提出了两个概念,即现有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什么是现有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呢?所谓现有发展水平即指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传统的智力测验所要了解的就是这种水平;而所谓最近发展区则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来确定的。  在教学过程中,究竟又如何体现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思想,做到教学走走发展的前面呢?针对这个问题,他强调了学习的最佳期限

  教学应当是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是维果茨基对教学与发展关系进行深人研究后所提出的最主要的结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1.动态发展的学生观

  2. 超前发展的教学论:

  a) 同伴作用交往

  b) 因材施教的教学法

  由于每个儿童都处于不同的家庭环境,知识经验不同,兴趣爱好各异,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不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即儿童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不同在同一时期,儿童心理发展达到的水平有高低之分,也就是说,在相同时期每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潜能不同,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教育者要为不同的儿童创造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儿童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实际上体现的使一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即针对不不同的儿童实施相应的教育。

  八. 发现教学理论

  现代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学习是通过主动发现而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是刺激与反应结合的渐次复杂化量的连续过程,而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个阶段组成的阶段性的质的过程。

   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是行为把握、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

   学习动机的作用。

  关于学习动机,布鲁纳非常强调内部动机是促进学习的真正动力。所谓有内部动机,是想要在学习本身中发现学习的源泉和报偿。

   直觉思维的作用。

  教育意义上的准备观。

   教学的操作程序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形成探究动机;

   2、洞察、展望、分析、比较,提出假设,进行选择思维;

   3、从事操作,验证假说,得出结论。

   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学习的最佳原则,常来源于对所学习的内容本身发生强烈的兴趣,不宜过后重视奖励或评比竞赛之类的外在刺激。根据激发、维持、指向,来形成和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

   结构原则:“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九.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人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主要理论源泉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基本原理

  1、知识是个体主动的建构,不是被动接受或吸收;

  2、认知的功能在于用来组织经验的世界,不是用来发现本体的现实;

  3、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

  观点

  1、对知识的看法上,只是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需要学习主体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知识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2、在如何理解学习上,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学习活动包括4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含的潜在意义、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学习活动要发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学生的背景知识与新知识有一定的相关度;新知识的潜在意义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变化;

  3、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

  基本主张

  1、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务的意义;

  2、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

  3、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

  4、学习者的建都是多元化的。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观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观是以其知识观为指导思想的。

  1、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所谓主动建构性是指学习的目的是要实现知识和意义的建构,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去探究和创造新知识;所谓社会性是指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与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交流互动来丰富自己的认识,从而构建起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而情境性是指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建构意义,获得知识。因此,学校课程不仅要关注知识体系,更要突出知识获得的过程,使学生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学会创新,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课程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生的学习是累积陛的,因为一切新知识的建构都是建立在原有经验背景的基础上的。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课程内容就不能与学生原有的经验脱节,不能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而应该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选择真实性的任务,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情景,体现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多样性、趣味性和探究性。

  3、弱化学科界限。建构主义者重视问题情境的意义,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多次进行,并且保证每一次学习的问题情境都不同,而且教师要呈现给学生整体性任务,让学生尝试着去解决完整的问题。由于这样的问题往往要涉及多方面的概念和理论,所以建构主义者要求弱化学科界限,主张学科间的交叉。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观。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的知识建构活动。在他们看来,学生并非直接地、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各种现象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应该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经验,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建构新知识。因而,在这里,教师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指导者和协助者,引导学生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体系。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调整现有的教学资料,适当布置问题情境,制造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起学生的反省和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周围环境之间要进行互动、协调,以不断丰富和更正各自的认识,这也即我国传统的教学相长思想。

  5.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观。建构主义者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因而,评价应该立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变化,注重对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综合考查而非学习成绩;评价类型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方式要多元化,而不仅限于传统的纸笔考试。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表现为三个方面:

  1、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

  2、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1)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建构成的。(2)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而不单是提取。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3、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丰富和全面起来。当今的建构主义者认为,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的基础。因此,合作学习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这些思想是对维果斯基关于社会交往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发展。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从建构主义的理念出发构成了基于建构理论的教学观。建构主义的教学包括理解学习者现有的认知结构,并且提供适当的学习活动去帮助他们。持建构主义观的教育者认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看来与所观察到的大多数教学方法相左。传统学校的教学中往往是把其他人的知识和权威的观点强加于学习者,而学习者对于世界的很多理解是与他们所学的内容冲突的。对概念变化的关键成分可以采取特定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设计聚焦于某一知识点的问题、在材料中标出大小标题、提出切实的目标等方法,引起学习者对信息的注意。可以采取苏格拉底的辩论法引起对不平衡的注意。在辩论过程中,积极地理解学习者的观点也是教学方法的一部分。为了引起学习者认知再构造的动机,提供机会让学习者思考和表述他们的观点;鼓励学习者挑战和反思同学的观点。由于教学在社会情景中形成,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作为指导学习者学习的指导者和探路者,维持进行学习的适当的环境。

  教学的理论模式

  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或抛锚教学和随机通达教学。随机通达教学是一种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活动。随机通达教学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种反复绝非是为巩固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重复,因为在各次学习的情境方面会有互不重合的方面,而这将会使学习者对概念知识获得新的理解。这种教学避免抽象地谈概念的一般运用,而是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及具体情境中,涵盖充分的实例(变式),实例同时涉及到其它概念。情境教学或抛锚教学首先是指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习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强调现实的问题情境和学科间的交叉。其次,指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展示专家解决问题的类似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习者的探索。由于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出学习的效果,情境教学采用一体化测验,或者进行与学习过程一致的情境化的评价。支架式教学是借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来形象地说明教学的模式。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习者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习者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合作学习与维果斯基对社会性交往的重视以及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是一致的,学习者在与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成员的交往中将潜在的发展区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更大的发展的可能。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式中大都包含这样的特征:学习者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决策如何实现自己期望的目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建构扮演着主人和合作参与者的角色,发展社会交往与协作和对现实问题的解决的能力,发展创造、批判思维和协作技能。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有了明显的变化,从学科专家转变成一位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特征非常适于应用到远程教学。例如,在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中,可以按建构主义的模式设计成四种协作学习的形式:竞争、协同、伙伴以及角色扮演。竞争是指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通过Internet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协同是指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伙伴是指某个学习者通过Internet选择对同一内容感兴趣的学习者,结成伙伴关系,当其中一方遇到问题(不仅是学业上的问题,也包括生活上的压力及心理障碍等问题)时,双方互相讨论,从不同角度交换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相互帮助和关心,直至问题解决。角色扮演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让不同的学习者分别扮演学习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习者负责解答问题,而指导者则检查学习者的解答或帮助学习者解决疑难。另一种方式是让不同学习者扮演当前学习主题所规定情境中的不同人物。

  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符合时代的要求,因而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受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这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充分体现。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改中课程目标的变化、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实施的变革和评价体系的改革等发挥了重大作用。

  ()课程目标的变化。我国以往的教育极端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目标至高无上,课本知识被奉为宝典,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等的培养。针对以往基础教育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建构主义者认为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解释或假设,并非问题的最终答案,因而学生没有必要对课本知识顶礼膜拜,而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可见,新课改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受到了建构主义的一些影响。

  ()课程内容的选择。长期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缺乏实用性和趣味性。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删除了原有课程内容中偏深、偏难的部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这与建构主义课程观强调的课程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相一致。

  ()课程结构的调整。我国以往的中小学课程,门类过多,而且强调学科本位,学科课程占主导地位,课程内容缺乏整合。但是,学生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一个由各种现象组成的错综复杂的综合体,而非以专门的学科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学生将来能够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相应地,学校课程就应该突破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将各类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也反映了建构主义主张的让学生尝试解决整体性任务,弱化学科界限的观点。

  ()课程实施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占绝对主导地位,师生之间缺乏真诚的、平等的合作和交流,教学以教师灌输和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这难免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下,由于对创新教育的提倡和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关注,使教育工作者从建构主义心理学中去寻求启示。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主张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倡导合作学习。鉴于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课程评价的改革。我国以往的课程评价存在好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重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对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单一,多采用纸笔考试。此次课改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提倡发展性评价;倡导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纸笔考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小组讨论、研究论文等综合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创新能力与实践能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改变了以往纸上论英雄的局面,将评价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与建构主义所提倡的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观符合。

豫ICP备17001450号-1   郑州市第三十四中学 ┋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红旗路73号  邮编450053  电话:0371-6594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