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理论
立足于人:青年核心价值观引导之本
日期:2015-01-06 责编:

黄志坚
(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摘要】 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的引导能力,亟须在科学发展观
的指导下,立足于人,从善于知人知心、尊重主体地位、巧于潜移默化、深入网络
世界等四个方面,着力引向内化和践行。

【关键词】 立足于人

青年

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发展蓝图中,提出的第一项任务是“加
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
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并提出了“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
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要求。笔者在学习和思考中深感,面对青年,核心价值观引导能力
的提升,就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立足于“人”,在知人知心、信任尊重、潜移默化、网络互动
中求实效。

一、善于知人知心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获奖作家莫言接受媒体采访,谈及自己的文学成就时说,
他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立足于写人。莫言文学作品的动人之处是写人。《红高粱家族》中以
“我奶奶”、“我爷爷”为代表的高密东北乡子民,《天堂蒜薹之歌》中方四叔、金菊、高马等的悲
惨,《丰乳肥臀》中母亲的含辛茹苦、精神坚毅,写的都是人的情感,人的命运。莫言文学的成
功,是“面对着人的命运、人的情感,然后作出判断的成功”。
由此联想,当今时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做的正是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同
做物的工作的最大不同,是人有内心活动。人有七情六欲,七情,即儒家说的喜、怒、哀、惧、爱、
恶、欲七种感情和心理; 六欲,高诱注《吕氏春秋$amp;#8226;贵生》称为生、死、耳、目、口、鼻之欲,佛家以
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为六欲。人有多层次需求,马斯洛在
《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的“需要层次说”,把人的需要自低向高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
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等层次。这些,都是做人的工作尤其是做青
年人的思想工作不能不察、不能不依的。以往思想工作中的隔靴搔痒,误在对人的需求缺乏了
解。以往思想工作中的简单粗暴,误在对人的尊严缺乏尊重。以往思想工作中的假大空,误在

对人的思想实际缺乏了解。故而,当今核心价值观引导,最需要改进和加强的是体察人心,善解
人意,顺乎人情。尤其是面对“80 后”、“90 后”新生代,亟须提升立足于“人”的引导能力。
2012 年秋,笔者到四川讲学,又一次诵读了成都市武侯祠门上的一副名联: “能攻心,则反侧
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人治蜀要深思。”攻心,乃用兵之道,但对价值
观引导工作并非毫无意义。攻战都要重视了解对方的内心活动,据以制胜,楚汉之争中“四面
楚歌”这个成语,说的就是攻心的作用,何况人的价值观引导! 如果说用兵和价值观引导二者
应当有所区别,那么后者可以将“攻心”改为“知心”。笔者在联想中积多年的体验模拟了一副
新联: “能知人,则引领有方,自古治世遵此道; 不知心,则宽严皆误,当今育人宜深思。”
知心,就是要深入体察当今青年的思想特征,不能以成人之心度青年之腹,不能满足于以往
对青年的了解,不能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当今的青年。出身于独生、成长于市场、生活于网络的
“80 后”、“90 后”,具有许多不同于成年、不同于以往青年的新特质。从思想的角度思考,至少
需要察知以下几个“心”:
一是思维独立、张扬个性之心。成长于新媒体时代的新生代,信息来源广,接受的信息丰富
多样,视野比较开阔,思考问题比较新,思维的独立性更强。张扬个性,追异求炫,思想开放,不
再对师长唯言是听,唯命是从,“精神的断乳期”前移。这有利于现代公民素质的养成,又应防
止承前启后的文化断裂和代际断裂。
二是追求发展又深怀生存忧虑之心。改革开放,为新生代提供了发展个性特长的众多机会
和舞台,故而他们具有勇于奉献和乐于担当的思想和行为,但又有升学难、求职难、创业难、生活
独立难,深怀生存与发展的忧虑和解除困难的强烈愿望。
三是强祖国、促民主的参与之心。社会主义祖国的崛起,进一步增强了新生代的民族自豪
感,故而他们维护国家主权、推进改革发展、加强民主建设、反对贪污腐化的参与意识和行为相
当强烈。参与的激情同参与的理智时而容易发生冲突。
四是自由结社的趋群之心。新媒体时代社会交往方式的改变,在青年人群中最为鲜明。青
年的交往与集聚,更乐于运用网络、手机、微博、微信、QQ 群、MSN 等新科技新方式,更趋向于志
趣相近,情意相投。以各类兴趣爱好为纽带的各种类型的青年自组织蓬勃发展,归属感多向。
五是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依恋之心。信息科技迅猛发展,新媒体快速更新换代,
使当今的新生代自小就有了同互联网结伴的条件,享受着网络的便捷与快乐,同时也滋生对网
络的沉迷和依赖。“网络无处无青年,青年无时不网络。”互联网正在造就一个“网络世代”。
六是讲时尚追新潮的求美之心。当今时代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日益丰富,催生着新生代的
爱美之心。文化、娱乐、服饰、饮食,乃至谈情说爱,讲究时尚元素,追赶一波又一波的新潮,时而
出现有爱美之心却缺乏审美之力。
青年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引领,有必要从体察青年心、善解青年意上入手,从顺乎青年需求、
解除青年忧虑上发力。

二、尊重主体地位

面对青年的核心价值观引导,理所当然青年是主体。然而,在以往的实践中青年的主体地
位常常被淡化甚至遗忘。引导工作中的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引导工作中的动辄指责、单向苛
求,引导工作中的拔苗助长、越俎代庖,无不出自对青年主体地位缺乏尊重。尊重青年主体地
位,当今最为现实的,一为尊重青年个人的合法权利,一为尊重青年的人格尊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排斥个人的合法权利,而是要在维护个人合法权利


的基础上,引导青年将个体的自我利益与整体的人民利益相结合,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
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弘扬的是融自我价值于社会价值之中,最生动的信条是“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离开对个人合法权利的尊重,离开对青年成长发展过程中切身利益的关心和维护,
不作分析地宣扬无我、忘我甚至亡我,结果只能增添青年对引导工作的疏远、反感和厌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建立在尊重青年人格的基础上。青年人正处于自
我意识不断强化的时期,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怕别人低看自己,最不高兴被别人说不
行。这种自尊的心理,在当今崇尚自我、张扬个性的新生代中更加明显,他们对伤害人格尊严的
人和事更为敏感,特别反惑。因此引导工作要十分注意信任和尊重: 要用心发现他们身上健康
向上的积极因素,充分肯定,强固放大,多加勉励、激励、鼓励,助其扬长避短,强长抑短。即使是
必要的批评和警示,也要使其感受到温情的关心和信任,促其自我修正; 切忌冷漠寡情的指责和
“攻其一点,不计其余”的苛求; 要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启发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外在的规
范和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信念,切忌人为地拔高和命令式的强制。

三、巧于潜移默化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春夜喜雨》云: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自然界万物生长喜“细无声”的春雨滋润,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也是如此。价值观引导,最需
要的是“细无声”般的潜移默化。潜移默化,亦可称之为潜移暗化。颜之推的《颜氏家训$amp;#8226;慕
贤》云: “潜移暗化,自然使之。”讲的是人的思想受环境或他人的感染,在暗中逐渐发生变化。
点点滴滴,轻细入微的感染式引导,对于独立思维强的当今青年尤为重要。“狠斗”、“横扫”、
“大批判”那样一些狂风暴雨式的粗暴打压,“解决思想问题不过夜”的急于求成,不但无引导之
功,且更易助长逆反心理,造成对引导工作的反感和厌恶。价值观的引导,要深刻领悟思维发展
的这一规律,巧于发挥潜移默化所具有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潜移默化的引导以文化见长,多寓于青年人喜爱的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活动之中,共青
团的术语叫“寓教于文”,“寓教于乐”。有一门新学科叫文化潜移学认为,文化具有价值观念、
技术、制度的形成和改变的潜在力量。然而,发挥这种潜在力量有两个前提: 一为目标明确,二
为青年喜爱。目标不明即不知为何而引导,青年不喜爱则难于入耳入心; 只有二者兼具才能做
到有理有情,有刚有柔,使青年在自己所喜爱的活动中受到思想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引导要贯
穿于青年喜爱的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活动之中,巧于将大道理转化为青年乐于接受、易于内
化的“小故事”、“短信息”,将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生活化、大众化的解读。
新时期的文化艺术活动多姿多彩,设文化节、艺术节,开办论坛,指导阅读、创作、参观和浏
览,举行科技、文艺、体育活动,举办“青春诗会”、“ 原创爱国短信评选”、“ 青年歌手大赛”、“ 青
年书法大赛”,打造“潮文化”等。这些文化活动,既可丰富青年的精神生活,又有利于弘扬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和与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更是青年文化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校园中的学
术讲座和学术沙龙,内容多样的文化周和文化节,校园歌曲、民谣的创作和演出,书法、绘画、篆
刻、摄影等各种兴趣组织,可以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著名话剧演员李默然说: “文化化
人,艺术养人。”这些文化艺术活动,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都具有育人于自然,导
人于无形的潜移默化功效。

四、深入网络世界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符号化、虚拟化、交互性的传播,对传统社会的信息传播方
式、话语模式和舆论格局带来革命性变革,正以巨大的威力,构建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态,推动经
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同时也在影响着青年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变化,造就出一个“网络世代”。
青年人轻松地敲击键盘、手机、就可以使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向世界;
就可以经由网络开阔视野,广收种种信息; 就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意向,提高社会参与
的深度和力度; 就可以借助网络抒发情感,宣泄情绪。青年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地
听命于网络,受网络的左右。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非常需要把优秀传统
和核心价值取向汇入网络,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张扬网络文明新风尚。
互联网中微博的出现,更使互联网与青年的互动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
网络应用,自 2009 年开始流行,2010 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至今,不过三年,而发展的势头令
人炫目。据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amp;#8226;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2) 》显示,
2011 年 12 月底我国的微博用户达 2. 498 亿,网民使用率达 48. 7% 。加上互联网技术与手机终
端的深入接触,极大地增强了微薄的传播威力。《中国青年报》2012 年对 3,282 人( 其中 91. 6%
为 40 岁以下) 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92. 4% 的人上过微博,94. 3% 的人表示微博在改变自己的
生活。微博上不超过 140 字的微言以及图片、评论、转载、互相关注等功能,使微博的传播已经
不只是信息分享和社交工具,而且具有了改变事件走向,扭转个人命运,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甚
至再造社会管理方式的力量。青年网民对微博的高使用率,更使我们认识到青年价值取向的引
导已不可能游离于微博之外,不能不思考研究面对微博影响力的新对策。
笔者担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专家教学督导,近日在审阅学院 2012 年本科毕业论文的过程
中,读到青少年工作系毕业生陈哲的论文《试论当前共青团组织微博影响力》,眼前一亮。该文
对微博特有的影响力,对共青团借助微博的必要,对提高通过微博引导青年的力度以及当前共
青团微博影响力的不足,各有认真的调查统计,翔实的数据。该文对新浪微博中全国 32 个省级
共青团组织微博的开通日期、日平均微博数、粉丝数、关注数,作了仔细的调查统计,并对广东、
河北、内蒙古三省、自治区的微博影响力做了典型的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共青团组织
运用微博影响力的六个特征、三个不足以及进一步提高影响力的三项对策,观点新颖,论据充分
有力,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很强。现在非常需要这样紧跟时代、贴近青年的有力度的调查研究,
用新媒体唱响团字号“好声音”。我们要在价值观引领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微博的影响力,关注
微博的活跃度、微博的传播力和微博评论回复率。我们要深入研究,通过微博的沟通交流拉近
担负引领职责者同青年的距离,扩大覆盖面; 通过微博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青年的动向,用青年
喜爱的方式作引领,在满足青年的新需求中加深青年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共青团在深入网络世界、把握价值观引导的主动、赢得青年话语权,提高互联网尤其是微博
的引导能力中,正在探索并已经推出一些有效的经验,如“微咖啡馆”的建立,“微创业平台”的
搭建,“微主题活动”的开展以及“微话题”“微电影”“微博墙”“微博征集大赛”等。通过这些活
动,引导青年在社会参与和热点问题干预中,不只在网上灌水、拍砖,网络互动更要引向传递正
能量。手中每一次鼠标的点击,网上的围观、思考、讨论、评论,力求热情也理智,激昂也从容、犀
利也宽容。目前共青团微博需要改进和提高之处是: 语言的表达缺少创新; 微博的内容比较单
调、乏味,不具有多样性; 微博的活跃度还不高,及时回复率过低。可以相信,只要我们有深入网
络世界的自觉,有不断在实践中开拓创新的努力,一定可以在提高微博对青年价值取向的引领
力中,创造出更多立足于“人”、“以青年为本”的新方法、新途径。
( 责任编辑: 王俊华)

豫ICP备17001450号-1   郑州市第三十四中学 ┋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红旗路73号  邮编450053  电话:0371-65943024